在全球市场都驰骋江湖的日系车,这一次在中国市场遭遇了劲敌——定价上越来越疯狂内卷的中国品牌汽车。从今年前四个月数据看,日系车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经降到“十年以来最低”,可谓真正意义上的探底。
这个“探底”的数据到底有多低呢?乘联会不久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日系乘用车在华市占率降至15.2%,创下了自2013年以来的新低。虽然5月份的乘联会数据还没有公布,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日系车在华市场份额持续下探的趋势,并没有发生改变。
曾经长期在畅销车排行榜上与德系分庭抗礼的日系车,继法系车、韩系车和美系车之后,成为被中国品牌快速崛起所引发的“挤出效应”的牺牲品。当然,这个过程中,德系车和美系车的日子同样不好过,但合资品牌里韩系法系已经接近躺平,日系美系还在苦苦挣扎,德系同样压力山大(今年4月份德系车在华乘用车份额首次跌破 20%到19%)。
从全球范围看,对照2022日系车在各地销量占比看,日系车如今在中国的“江湖地位”也仅仅好过最差的海外市场欧洲,但已经不及东南亚、中东、印度、北美和日本本土,甚至已经落后于南美( 2022年日系车销量占比20%)。在中国市场日系车是如何没落的?还有没有反戈一击的机会?
提问01:在中国市场,日系是突然“不行”的还是逐渐没落的?
壹哥:从时间上看,这其实是个缓慢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在今年上半年,日系车感受到的这种“生存压力”陡增,因为由中国品牌掀起的价格战和“油电同价”错位竞争,让日系车市场如临大敌,从而将大量的A级乃至B级车市场份额拱手相让。
有媒体统计,在过去四年里日系车在华乘用车市占率已经止不住地持续下跌——从2020年到2023年,日系车在华市场份额分别为24.1%、22.6%、20%和17%,下滑幅度越来越大。而在巅峰时期,日系车曾经在中国乘用车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
所以,从数据上看,日系车的竞争力下滑,是从五年前就开始的。只是下滑到今天产生了不可逆转的惯性,并最终退守到15%这样的警戒线。
提问02:过去五年,日系车在华市场份额跌跌不休的根源是什么?
壹哥:从市场表现上看,肯定是越来越有竞争力的中国品牌汽车快速崛起,导致了原本在各个细分市场都“制霸”的日系车变得相对“缺乏竞争力”。但从根源上看,应该是日系车企业尤其是日系品牌在华合资企业,在转型节奏上滞后于中国乘用车市场的发展。
比如在向新能源赛道转型的过程中,日系车就明显滞后于市场的变化。
中国品牌全力转型新能源,从纯电到插电混动开始大量布局新产品,而日系车自认为凭借着一贯的“低油耗”+“高可靠性”+“购买使用经济性”三大优势,还能继续领跑市场。等中国品牌完成新一轮产品切换后,发现自己的产品和技术已经“OUT”了。
当然,在此过程中,还发生了日产错误引进并全力押宝三缸机,丰田坚守HEV赛道被中国品牌 PHEV+BEV战略“换道超车”和本田花式进击BEV市场却铩羽而归的“波折”,可以说,为抵抗中国车的“内卷”日系车已经尽力了。
提问03:大胆预测一下,日系车会成为继法系、韩系和美系后,又一个在中国乘用车市场份额跌破10%的车系吗?
壹哥:这个可能性是有的,而且可能性还比较大。
目前来看,整个日系车在中国品牌的价格内卷+电动化攻势+智能化迭代的“三重暴击”下,已经显得只有招架之功却并无还手之力。国产日系车大幅降价的行情实际上早就已经启动,日产轩逸经典是最早的“降价”促销战,近期本田和丰田都相继加入到“价格战”大军中来,为的就是尽可能保住市场份额不要掉得太快。
如果价格战收效甚微,日系车只能缩减在华产能。事实上,多家日系合资企业已经将裁员锁产付诸行动。而据日本媒体报道,日产和本田已经就在华缩减产能跟中方合资伙伴进行磋商。而就在这个月,广汽本田史无前例的开启了生产工厂的裁员计划。
据悉,两家日本车企已经计划削减在华的生产规模,包括日产开始考虑将中国的产能最多削减50万辆左右,目前其年产能为160万辆左右,相当于削减30%左右;本田则计划削减20%,降至120万辆左右,日媒报道称目前这一锁产计划仍在与中方伙伴磋商。
提问04:日系车还有“逆风翻盘”的机会吗?
壹哥:触底反弹想得很美,但谈何容易?已经缩减的产能要想再扩大,除非日系车在中国市场迎来“又一春”,而缩减产能的下一步就是缩减经销商渠道网络,因为产能供应决定了销量基盘,而销量基盘又决定了进销售网络的数量,这个是一环扣一环的。
但要说日系车完全没有“逆风翻盘”的机会,这样的结论又显得过于武断。如果要触底反弹,日系车还需要做什么?
首先,当然是稳住阵脚。从目前竞争态势看,在传统的燃油A级轿车和B级轿车市场,日系品牌的既有优势已经被中国品牌军团“切香肠”逐步蚕食,日系车要想守住以往的优势份额几无可能。但是在其他更能代表“消费升级”的细分市场,日系车凭借更成熟多元的产品仍然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
在具有品类优势的细分市场持续强化产品价值,这背后需要放弃一贯的合资品牌溢价,真正拿更出更差异化的产品和更有诚意的定价来抢占市场。比如日系的某王牌MPV、中大型家用SUV和传奇硬派越野车等细分市场,在中国品牌没有完全可比的同级竞品时,抓住机会敞开供应,先用已有优势产品把中高端消费人群抓住。
提问05:在电动化赛道上,日系车该如何打响反击战?
接上条,其次,仍要加快向新赛道转型。
中国品牌加快转型主要瞄准的是两个方向,一个从PHEV过渡到BEV的电动化转型,另一个是基于数字化和网联化变革的“智能化”转型。在这两个方向上,日系车的总体步伐都明显慢于中国品牌。尤其是在电动化方面,丰田从全球到中国都固守HEV大方向没错,但想依靠驰骋全球的HEV产品吊打自主品牌PHEV设想不太现实。
与此同时,丰田、本田和日产都在BEV产品上有所布局,但囿于成本压力和智能化技术的“总体跟随”战略,无一例外其所投放的第一代国产电动车基本都不能打。总之一句话,就算日系品牌全力押宝中国品牌率先发力的PHEV技术路线,能够实现“后来者居上”的成功概率也并不大,因为中国品牌军团已经形成先发优势。
所以,日系车整体面临的困境极为严峻:转型可能不赶趟,但不转型可能永远赶不上。
最后,釜底抽薪还要靠技术创新。
在确认电动化转型的技术路径后,日系车还在尝试两条腿走路,一条是继续挖潜“内燃机”,通过替代燃料和合成燃料的大规模应用,延长“内燃机产业”的发展周期;另一条是“直道超车”,加快全固态电池的研发,这个丰田官方已经对外给出量产时间表2027-2028年,当然中国品牌努力要达成的目标会更早。
如果以丰田为代表的日系车开发出比中国更好更便宜的固态电池,那么在下一轮电动化技术对接中日系车有可能卷土重来。反之,则是中国汽车产业冲出中国走向亚非拉,最后在欧美日等市场“高地”跟日系车打一场市场攻防的阵地战。斗胆预测一下,这个时间节点可能在2030年前后,真正的临界点是全固态电池技术的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