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灯出现雾气不仅会影响汽车车灯的透光率,还容易形成散光,还会对灯组的相关电气元件造成腐蚀,对行车安全埋下了巨大的隐患。为此,车灯在生产过程中会用到大灯复合防雾气试验机来研究起雾试验,下面我们对车灯防雾试验做相关试验验证。
车灯防雾试验验证:
试验设备:环仪仪器 大灯复合防雾气试验机
样品预处理:
a)把样品放进大灯复合防雾气试验机内,按照装车情况放置,并安装面板,保证在喷水过程中只有透镜喷到水,同时,移除灯泡、气帽盖等所有一切可以拆卸的东西。
b)将温湿度计放到灯内,尽可能地往灯内放以便探测灯内的温湿度达到箱子的设定值;如果灯内的温湿度达不到箱子的设定值,则需要调整箱子的温湿度,使灯内达到标准要求的设定值。
c)当灯内的温湿度达到标准要求值后,取出探头,重新装上灯泡、气帽盖等,然后再多放置30 min。
试验过程:
a)样品预处理完成后,立即将样品进行60 min的喷水测试。
b)按照实际的行驶环境条件点灯(白天模式/夜间模式)。
c)喷水条件为:必须将水均匀地喷到透镜上,水温为(20±1)℃;流量为11~20L/min,喷水60min后,立刻擦干透镜表面的水,观察起雾情况,拍照,观察距离为1m。
试验验证:
以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P02F和CHB41F的雾灯为例,按雨天行驶的夜间模式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验证在不同湿度、不同水温和有无干燥剂情况下的起雾情况与起雾区域,所得的结果如表1-3 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当灯具内的湿度减小时,车灯的起雾区域有所减小且雾气很薄,说明湿度的大小会影响起雾情况,由此可以推断:对于车灯起雾,存在一个关于湿度的临界起雾点,在此湿度以下水蒸汽无法形成凝结核心,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车灯起雾区域总是处在未点灯和流动死角区,这是因为,当环境温度骤降时,车灯中的水蒸气不能及时地排到外界环境中,低温区的温度低于空气露点时就会形成凝雾。
由表2可以看出,干燥剂能够非常明显地防止起雾的发生,但是这种防起雾方法的弊端在于当灯内的干燥剂吸水趋于饱和时不但不能防止起雾,其自身挥发的水汽反而会加重起雾现象。
由表3可以看出,外界的环境温度越低,灯内温度降到露点以下的区域就会越大,故起雾现象也就越严重。